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示:王亚晨
发布时间:2025-04-02
阅读量:

主要完成人

王亚晨,中共党员,现为2021级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,师从孟静静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地球化学与环境效应,侧重于大气环境化学。研究生期间获聊城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、聊城大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,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等荣誉;以第一/第二作者发表2篇SCI一区TOP期刊论文,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气溶胶大会并作口头报告。

创新成果展示

本研究分析了黄山山脚和山顶大气PM2.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(SOA)的分子组成,垂直变化(空间)和山脚大气的日变化(时间)特征,结合气象条件,气态污染物等分析了二次有机气溶胶(SOA)的形成机制。

研究发现:SOA示踪剂的质量浓度随着采样点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。根据相关性、后向轨迹和PSCF模型的结果共同表明黄山山脚下SOA主要来自本地源,而黄山山顶的SOA主要受到远距离输送的影响。黄山山脚夏季SOA示踪物在夜间的质量浓度高于白天,峰值出现在1:00~4:00或4:00~7:00。白天,在谷风的影响下,黄山山脚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垂直输送的影响黄山山顶。SOA示踪剂和人为污染物(NH3、NO2和SO2)呈显著相关,表明人为污染物可以促进SOA的形成。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(中科院一区TOP,2023,IF: 9.8)和molecules(中科院二区TOP,2023,IF:4.6)上。

图1 行星边界层高度、O3和SOA示踪物的日变化

图2 黄山山脚和山顶气团后向轨迹及潜在源贡献分析

 

图3 黄山山脚和山顶SOA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图文摘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