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研究生“文化中国”两创大赛(以下简称“大赛”)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,是系列大赛中首个文科主题的创新实践公益性赛事。结合全国比赛组委会通知要求,现将学校组织参加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:
一、组织机构
主办单位:研究生处
承办单位: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
二、赛题说明
(一)赛题1:AI赋能文学创作、研究与传播
背景说明:人工智能(AI)正深刻改变文学创作、研究与传播方式。2025年1月国产大模型DeepSeek免费上线后,AI的影响已无处不在,文学领域需回应人工智能(AI)带来的挑战与机遇。
赛题要求:本赛题鼓励选手利用AI赋能文学创作、研究与传播,通过数字文化、戏剧影视、文学创作三种形式参赛,将文学与科技结合,开启数字人文新篇章。
(二)赛题2: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
背景说明: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,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,串联起南北经济、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。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,到隋唐时期贯通南北,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持续疏浚,它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,更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纽带,孕育出璀璨的运河文化,如漕运制度、民俗艺术、商贸传统等。在当代,大运河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,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推动其从“历史动脉”转变为“生态廊道”与“文化名片”。
赛题要求: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,可围绕“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”,结合“两创”理念,深入研究其历史价值、文化内涵及当代活化路径,可从历史文献解读、非遗传承创新、文旅IP开发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等方向,通过理论分析、案例研究、创意设计等形式,提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,展现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。
(三)赛题3:德与力—中国式英雄的再创造
背景说明:我们的文化崇尚什么样的英雄,现实当中就会大概率地涌现怎样的英雄。中国式英雄兼具“力”(力量)与“德”(道德),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英雄,也一定能产生新英雄。围绕“德与力”的张力共存,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,对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进行再创造,有助于优化新英雄的涌现土壤,鼓舞新时代中华儿女续写中国式英雄新篇章。
赛题要求: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,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选取某一或某些中华传统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,使用数字文化、戏剧影视、文学创作、绘画摄影、舞蹈音乐、非遗手造、文旅融合等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,诠释英雄人物谋求力量、涉入困局、争取胜利过程中的“德与力”“义与利”“欲与理”“法与情”“公与私”“爱与恨”等张力,深挖、活化、升华中华传统英雄基因。
(四)赛题4:舞蹈专项赛题
题目:文脉焕新·创想未来
背景说明: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中,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石。为响应国家“文化强国”战略号召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,赛题旨在通过舞蹈艺术语言,传承文化基因,探索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无限可能。
赛题要求:本题目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通过舞蹈创作、表演、教学展示等形式参赛,通过舞蹈艺术语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(五)赛题5:开放赛题
要求:凡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,涉及“文化中国”主题,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(含戏剧影视、文学创作、数字文化、非遗手造、文旅融合、舞蹈音乐或其他作品)均可报名参赛。
三、参赛规则
1.参赛资格
参赛人员应为我校在读研究生(含留学生)(舞蹈专项赛题专业赛道参赛对象需为舞蹈专业领域研究生)和将于2025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(需提供学校录取证明)。
2.人数要求
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,每个参赛队由1-5名学生组成,设置队长1名。每个参赛队可选指导教师1-2名(舞蹈专项赛题参赛作品编导人数不超过3人,课程展示主讲学生不超过2人,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),演员(配合课程展示的学生)人数视作品情况而定。
3.作品要求
参赛以作品为单元,同一队伍可同时参与多个赛题(具体赛题设置见附件通知),同一赛题提交作品数不超过2个,同一作品不得重复参与不同赛题。参赛作品须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,必须为原创新作品,不得用已公开发表或在其他赛事获奖的作品参赛。
4.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
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。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、作品相关、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、相关出版物,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、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、展演(含巡演)等活动项目。
5.组织声明
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,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、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、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。
四、评审标准
(一)赛题1、2、3、5评审标准
文化内涵:符合文化“两创”主题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。
创造创新:融入时代精神,结合现代元素,以新的观念、手段、技术、表现形式,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应用价值: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注重产学研融合,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,创造社会效益。
作品形式:作品的完成程度、艺术性、功能性等。
展示效果:提交的材料是否重点突出、逻辑清晰、论述充分。
(二)赛题4(舞蹈专项)评审标准
1.创作组
文化内涵:符合文化“两创”主题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。
创造创新:融入时代精神,结合现代元素,以新的观念、手段、技术、表现形式,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作品形式:作品的结构具有合理性、完整性、连贯性;作品形式追求创新与特色;较好地把握和体现艺术作品的风格特质,运用舞蹈作品在动觉、听觉、视觉舞台呈现的综合要素,能够将形式与内容相融统一。
职业素养:创作者具有从事编导的专业能力与素养,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力与音乐素养。
应用价值: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,创造社会效益。
2.表演组
文化内涵:符合文化“两创”主题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。
创造创新:融入时代精神,结合现代元素,以新的观念、手段、技术、表现形式,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艺术表现力:对作品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;对人物塑造和情感体现的表现能力;对音乐风格和性质的感悟与体现能力;很好地完成演员的二度创作;在作品的表演中体现出舞者的主动性、灵活性和表演活力。
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:具有很好的专业身体素养、舞台气质与职业风范;技术娴熟、动作协调;能够将技术融入作品内容中,达到技艺相通、形神兼备。
应用价值: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,创造社会效益。
五、工作要求
(一)组织实施
各学院要高度重视,精心组织,加强领导,充分挖掘资源,创造有利条件,动员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,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,努力推动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。
(二)提交要求
1.赛题1、2、3、5
(1)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。需将参赛作品(文档、图片、视频、动画、带语音讲解的PPT等)打包压缩。压缩包命名规则:赛题-团队名称-作品名称。初赛阶段不要求参赛队伍提交实物。
(2)PPT是初赛评审的主要依据,包括但不限于创作背景、设计理念、创新创意、效果演示等内容,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,并可以动画、视频等形式展示,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。
(3)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,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、指导教师信息、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。
2.赛题4(舞蹈专项赛题)
(1)参赛作品为舞蹈作品(课程展示)视频和附件,附件包括三张彩色作品剧照、作品简介(不超过100字)。需将参赛作品打包压缩,命名规则:赛题-组别-团队名称-作品名称。
(2)独舞、双人舞、三人舞每个作品时间不超过5分钟,群舞作品时间不超过7分钟。
(3)参赛作品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首演作品。
(4)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,作品视频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、指导教师信息、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。
结合大赛时间要求及我校实际,请各单位确定一名赛事联系人,并扫描下方二维码加群(群号952573274),以便及时交流沟通赛事信息。请各单位参赛作品电子压缩包及“文化中国”两创大赛作品汇总表(附件)命名为“学院+文化中国两创大赛”于2025年8月15日前发送至邮箱lcdxlsxy@163.com,其他具体事项将在参赛群通知。
六、校内赛事咨询
未尽事宜,请联系QQ群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倪老师。
(审核 于守超、王作成)